100%

  ●得一錄卷十

  學宮灑掃職規條

  書院規條

  義學章程

  粵東啟蒙義塾規條

  變通小學義塾章程

  蒙館條約

  ○學宮灑掃職規條

  卷十之一

  小學之教首先灑掃聖學工夫。要於主敬。即灑掃以明敬。所以習小學者在是即所以尊聖學者亦在此黃冠緇流。侍奉香火。猶且晨夕展敬士子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此職也。固士子分內事人人所當共赴者也。集灑掃職。

  杭郡紳士公呈稿

  規條

  △杭郡紳士公呈稿

  杭郡紳士公呈稿 紳士梁同書葉藩潘庭筠謝廷燮沈颺沈學厚許乃大汪家禧計萬年楊日禮邵志錕孫邦治汪鴻禧許宗瀚等。為謹據成規請時展學宮。以勤灑掃事。竊以大成萬世之師。郡學四方之表。維歲久或防夫傾陊。幸 憲忱加意于修除。絲竹誰聞。旁無壞壁。軒楹可仰。勢異頹山。數仞牆高。雙觚闕煥然守成匪易。漸圯可虞。樹韓勑之碑。時為永壽。上史晨之奏。年紀建寧。星甫一終材寧速朽。而已功煩塗色。葺費俸錢。葢時和無別風淮雨之災。而地大多雀角鼠牙之患。窗馳野馬。壁絡垂蛛。不有蠲除。曷昭肅敬。所以定制歲頒營修之費。校官時效灑□之勤。然一甓一磚動需官帑。則屢請者煩兩楹兩廡專責師儒。則獨承者瘁。前淮南阮緩堂太史倡議一鄉。徧諏同志。謂拚除為弟子服勞之分。以展謁佐公家規學之虔。聚章縫輩日選一錢。至朔望期畢來三舍。拭几席如戶曹孔訢除草萊命男子張伯。又于肅拜階除之後。立周觀屋宇之規。蟻孔之漏。亟為補苴蝸涎之污。即事粉飾。若營藉數夫。成難刻日。則必陳于長吏。非給以私財。積小可大。出家穀者力終拘。順情斯安。歛民財者功不久。規為誠當。良法可稽。茲當土木告成。遂爾觀摩意切。但事本涉公。斷難憑臆案闕守文之吏。謀同越俎之迀。且學宮地重。闌入禁嚴茀草傭工。操鏝匠作。時遠享丁之候。往干令甲之誅凡茲鏁鑰。職有專司。同書等既主善為型敢瀝情上訴伏願 憲臺大人。飭下學官之長。俾伸慕義之私。庭草胥芟。生意不存荒穢。游塵盡滌。升堂共仰光明。勤塗蔇之功。有基勿壞。拭丹青之染。厯久無渝。同書等雖效誠黌序之間。實戴 德庭階之下。至或宇將傾者一木難支瓦既毀者千棱莫補。仍準前人成例。耑期官匠加修。非敢後也。惟慚力與心違。似望歲焉。竊願工隨請至。明知微塵無補泰山之大。亦如獻曝聊抒野老之忱。齋宿上陳仰祗 鴻鑒。謹呈。 浙江巡撫部院憲臺大人施行。嘉慶七年九月十八日呈即日

  浙江巡撫部院阮 批據呈灑掃規條。甚屬安協。此事淮安及江南各府縣多有行之者。但以會立名。雖沿淮陰舊例。究有未當查灑掃之法。莫詳于管子弟子職。是弟子之職也。非會也。今改為灑掃職。名目。其辦事之地。宜在學中擇屋一間。用杉木素板。高八寸寬數尺每計一塊書捐收姓名及支存四柱清數釘於壁間以便人人共見仍須另存紙帳。司事者收貯。仰布政司將此事宜。轉飭遵照辦理。并行該學知照可也。規條并發。

  洗祭器諭

  浙江巡撫部院阮 諭杭州府教授知悉現在春祭屆期。所有聖廟內祭樂二器。及各殿宇。傳同灑掃職董事。洗刷整理。務須潔淨。以昭誠敬。以後永以為例。並將此抄諭董事毌違。特諭。

  嘉慶八年正月二十六日諭學師

  △規條

  一是職創于淮南阮緩堂太史。人醵一錢以給用。復取其贏餘購田。號一錢莊。事詳條約。及置田本末。葢數約則力易繼事專則功可久。因師其意而參酌之。期于法良不廢而已

  一是職創始諸人。每司總各集十友。每友歲納錢三百六十文。公舉董事四人。司事四人。司總六十人。司總按季收錢。彙交董事處。以備支取。如有贏餘。置產生息。歲終彙議。今三學董事公舉邵志錕孫邦治汪鴻禧許宗瀚又公舉高日觀張萬年為府仁二庠司事。趙塽汪中熙為錢庠司事。

  一每月朔望前一日。司事率傭力人及書斗。自大成殿。東西兩廡。崇聖祠。暨文昌閣。鄉賢名宦祠。芟草滌塵。其有磚瓦錯亂。墻垣剝落者。隨見整修。及朔望長官展謁後。董事諸君子以次行禮禮畢。復周視墻宇。倘有傾陊。集同人酌議修葺。支用之數。詳載簿籍。以憑核計。費繁公請長官修葺。一切出入用帳。董事邵志錕汪鴻禧許宗瀚收存。

  一春秋仲丁先一日。董事赴郡學率工人書斗洗滌祭器。以昭誠潔。仁錢二庠司事司總遵行。

  一每歲八月二十七日。至聖先師誕辰。謹集同人。于辰刻郡庠展謁。核帳後。董事司事分詣仁錢二邑庠展禮。

  一季首朔日辰刻鄉先達率同人赴郡學叩謁餘月董事與司事司總職共事仁錢二庠專責司事司總展謁。正月改期上元日。

  一是職原所以妥先聖先賢之神。至學師公署及明倫堂齋房學外捐修公派等事。概不旁及。不得倡議挪支。即數十年後或遇重修學宮經費自有官帑。此係同人累銖積寸。亦不充公。

  一學中舊例每月有書斗值事。今另擇書斗司大成殿。及各祠管鑰。其啟閉專責值事者。無事謹關有事預啟。每名按月酌給。郡庠書斗獎勸銀三錢。仁錢二庠書斗獎勸銀二錢至灑掃芟草工人。隨時傭給。

  一郡庠灑掃職。始于嘉慶七年。十月朔日仁錢二邑庠灑掃職始于八年十月朔日。

  ○書院規條

  卷十之二

  國家崇儒重道。學宮之外。復立書院。誠盛典也。顧近世書院林立。問師之所為教。士之所肄業者。果何如也講學明道之謂何能無望古遙集耶。述書院規條。

  朱子白鹿洞學規

  高汝白先生洞學十戒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

  △朱子白鹿洞學規

  五教之目

  為學之序

  修身之要

  處事之要

  接物之要

  ·五教之目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己。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為學之序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篤敬 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處事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者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己也。今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己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例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為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畧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高汝白先生洞學十戒

  一曰立志卑下

  一曰存心欺妄

  三曰侮慢聖賢

  四曰凌忽師友

  五曰羣聚嬉戲

  六曰獨居安肆

  七曰作無益之事

  八曰觀無益之書

  九曰好爭

  十曰無恒

  ·一曰立志卑下

  謂以聖賢之事不可為。舍其良心。甘自暴棄。只以工文詞博記誦為能者。

  ·一曰存心欺妄

  謂不知為己之學。好為大言。互相標榜。粉飾容貌。專務虛名者

  ·三曰侮慢聖賢

  謂如小衣入 文廟。及各祠。閒坐嬉笑。及將聖賢正論格言作戲語。不盥櫛觀書之類。

  ·四曰凌忽師友

  謂如相見不敬。退則詆毀。責善不從。規過則怒之類

  ·五曰羣聚嬉戲

  凡初至接見之後。雖同會亦必有節。非同會者尤不可數見。若羣聚遨遊。設酒劇會。戲言戲動。不惟妨廢學業。抑且蕩害性情。

  ·六曰獨居安肆

  謂如日高不起。白晝打眠。脫巾祼體。坐立偏跛之類。

  ·七曰作無益之事

  謂如博奕之類。至於書文雖學者事。然非今日所急。亦宜戒之。

  ·八曰觀無益之書

  謂如老莊仙佛之書。及諸家小說各詩文集。無□於聖道者。

  ·九曰好爭

  凡朋友同處當知久敬之道。通財之義。若以小忿小利。輒傷和氣。與塗人無異矣。

  ·十曰無恒

  夫恒者聖人之道小藝無恒且不能成况學乎在院生儒非有急務不宜數數回家及言動課程俱當有常毋得朝更夕變一作一輟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

  呂新吾先生社學要畧曰。學者立身行檢為重。一戒說謊。二戒口饞。三戒村語媱言。四戒愛人財物。五戒講人長短。六戒看人婦女。七戒交結邪人。八戒衣服華美。九戒捏寫是非。十戒生暴氣高。犯者必懲。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 【 明餘千胡居仁敬齋著】

  正趨向以立其志

  主誠敬以存其心

  博窮事理以盡致知之方

  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

  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

  推己及物以廣成物之功

  ·正趨向以立其志

  周子曰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志伊尹之所志學顏淵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程子曰。天下第一等事。不可讓與別人做。 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便以聖人為志。 程子自十五六。遂厭科舉之學慨然有求道之志。

  朱子曰為學須思所以超凡人聖。如昨日為鄉人。今日便要為聖人須竦拔後方始有進今日克念即可為聖。明日罔念即為狂矣。

  張子曰學者當以立志為先不為異端惑。不為文采眩。不為功利泊。庶可以言讀書。

  愚謂今之學者。才氣高者。則馳騖於空無□渺之域明敏者類以該博為尚。利名為心。又其下者。不過務於詩句浮詞。以媚世取容而己。未嘗知有聖賢之學也。夫聖賢之學。得之於己。可以成善治。美風俗。興教化。三代可復也。或者以為聖人之道高遠難至非後學之所敢及。殊不知有生之類其性本同。但聖人不為物欲所昏耳今學者誠能存養省察使本心常明物欲不行則天性自全聖人可學而至矣。聖人豈隱其易者。反使人由於艱難阻絕之域哉。

  ·主誠敬以存其心

  程子曰。今人心誠不定視心如寇讐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此是徹上徹下語聖人元無二語 孔子言仁。只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觀其氣象。便須心廣體胖動容周旋自然中禮惟慎獨便是守之之法。 呂與叔患思慮之多。不能驅除。程子曰此正如破屋禦寇東面人來未逐得西面一入又至矣。左右前後驅逐不暇。四面空疏。盜故易入。無緣作得主葢中有主則外患自不能入矣朱子曰。持其志。則氣自清明學者當提醒此心使如日之方升則羣邪自息心纔主一便覺意思卓然精明 人一時間外面整肅。便一時醒。一時放寬了便昏怠也。 妄誕欺詐為不誠。怠惰放肆為不敬

  愚謂今之學者但盡己之心毋使有一毫虛妄齋莊嚴肅毌使有一毫惰弛則所謂真實無妄主一無適者自可至矣由是以窮理修身齊家治國亦何所不可哉。程子謂聰明睿知。皆由此出。信不欺我矣。

  ·博窮事理以盡致知之方

  程子曰自一身之中。以至萬事萬物之理理會得多自豁然有覺處。

  朱子曰、盈天地間皆物也。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則心之為物。實主於身。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渾然在中隨感而應各有攸主而不可亂也次而及於身之所具。則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於身之所接。則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己所謂理也外而至於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巳也。極其大則天地之運。古今之變。不能外也。盡於小則一塵之微。一息之頃。不能遺也。其致知之方。或考之事為之著。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使於身心性情之德。人倫日用之常。以至於天地鬼神之變。禽獸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己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必其表裏精粗無不盡其類以通之至於一旦豁然而貫通焉。則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而吾聰明睿知。亦皆有以究其心之本體無不盡矣。

  ·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

  周子曰、誠無為幾善惡

  朱子曰、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學者用心理會。則幾微之間。善者便是天理。惡者便是人欲。纔覺如此便存其善去其惡可也

  愚謂人生日用之間。起居動息。以至設施措置。不能不與物接。故不能無事然所以為事之理固己具於性分之內也若厭其煩擾。欲絕而去之。則陷於佛老之空寂。若不察其理之所當然。以機變為足以應事。則流於儀秦商鞅智謀之末。為小人之歸矣故必於事物初接本心萌動之際謹察精辨孰為天理孰為人欲使善惡是非公私義利判然於前然後從其善而去其惡如此既久。則義理益精。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

  伊川問謝顯道相別半年。做得甚工夫。謝曰、只去個矜字

  朱子曰、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要人自去理會

  愚聞人之有生。便有所以為人之理。是皆天之所賦。非人力之所為。孟子所謂踐形是也今所以不能如聖人之從容中道者是氣質有偏物欲有蔽故必克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然後可以盡此身之理以成乎己也苟或知而不行則前所窮之理無所安頓徒費講學之功。無以為己有。豈不重可惜哉。

  ·推己及物以廣成物之功

  余聞朱子曰、天之明命。有生之所同得。非我之得私也。是以君子之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所當愛。無一事非吾職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竊謂學者須要有如此心胷。則規模廣大。私吝之心自消。推而行之。豈有一民不被其澤。一物不得其所哉。儒者之學。必至於參天地。贊化育。然後為功用之全也。

  胡文敬公續白鹿洞學規。簡括詳明。舉聖學如示諸掌。士子遵而守之如走官道舉步平坦一切歧趨邪徑不得以混之真學者行程厯也廣布庠塾庶士子皆知有正路云。

  聞之倪畬香先生曰公絕意仕進其學以敬為本以主忠信為要簟瓢陋巷。處之泰然。著有居業錄。然則有志於學者。其亦可以知所從事矣。

  ○義學章程 【 錢塘陳文述原本】

  卷十之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之於人所係大矣。而貧家子弟無力從師。欲求讀一日之書而不可得。致令目不識丁。終身夢夢。大義不明。或致作奸犯科而不悟。非司風教者之恥耶。述義學章程。

  設義學說

  州縣捐設義學議

  塾中條例

  附朱子論定程董二先生學則

  江陰恤孤義塾憲示(道光二年)

  恤孤義塾對聯(江右陳延恩撰)

  △設義學說

  今之論治者。動言人心不古。士習不端。似天地之生人。有古今之異。而不知皆失教之所致。雖教而教法不善之所致也。拙議主專教貧賤之子弟。先讀所刊初學讀本七種再讀聖諭廣訓。七種皆醇正之善書善書所言。皆儒書之理。儒書散而善書聚。儒書深而善書淺中人以下。正取其淺近明顯。易於領會。即塾師教幼童。亦易於講解也。一幼童明白書理可以化一家之父兄。并可以化同居之鄰里。今通都大邑。動以剏建書院為美譚。愚謂書院教己成之俊秀。不如義學教未成之童蒙。此日之童蒙。不必為將來之俊秀。亦必為將來之丁壯。聚什伯千萬不知書理之人。與聚什伯千萬能知書理之人。其風俗之良楛。必有辨矣。士習不端。亦由於此種書理未經涉獵留意也。惟民生厚具有天良。身列膠庠必知廉恥。向之不端染於習耳。非其本性之不善也。觸目警心。向風慕義。未有不翻然改悔者。故為治必當設義學義學所讀之書。宜如章程之所議。庶推暨廣而收效速也。

  △州縣捐設義學議

  禮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言盡人之宜學也。而易言蒙以養正為聖功所基誠以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各具五常之性。童蒙習染未深。誠能導其好善惡惡之端。而充其事親從兄之量。庶異日之希賢希聖不難則幼學之宜亟也。世家大族。類知設塾延師。教其子弟中人之產。力難延師者亦莫不勉力以附於有力之家。則凡為子弟。宜無不被詩書之澤矣。然而貧富不齊。力能延師者。十不及一。能附學者亦十不過二三。此外則悠悠忽忽。以生以長或習藝以資生。或傭工以餬口。有終身未讀書不識一字者。彼豈獨無知識哉。限於境耳夫終身未讀書。不識一字。已可憫矣。因不讀書不識字而遂不識書中之理合什伯千萬不識理之人。而羣萃州處。此亦大可慮也。則義學之設。烏可緩也。

  國朝雍正癸丑尹文端公總督雲貴陳文恭公為方伯。四年中剏建興復及勸捐設立之義學。至六百五十餘處。纂義學彙記一書。兩公各為之序。尹序所謂內以養其聰明於未雕未琢之天。外以固其根本於相友相助之地。陳序所謂天下少不學之人。無不學之地。此所以化行俗美而人才日出也。某昔在江蘇。所至舉行。閒居以後。猶與二三同志。設於吳門。今閱三十餘年。筮仕重來皖中。循省初志。竊以天下者。一鄉一邑之積也。令長之力。僅能行之一鄉一邑。則且就一鄉一邑中。倡捐一二塾。以為好義士民之倡酌擬條目。請於上官鑒核行之。方今各省大憲賢者在位。咸以化導人心培養元氣為事。監司郡守及州縣諸君。亦咸有化民成俗之盛心。於鄙人所議。或當採芻蕘而不遺葑菲也。教化行而後人心正。人心正而後風俗醇。氓之蚩蚩。自幼習聞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訓。其長也。或不至即非僻而捍文網也庶不虛生

  堯舜之世也。至於事舉業而取科第。亦當以幼學為始基章程中所讀之書。校之俗師相沿舊章。似較有益。世德之家。明哲之士。體味斯意。培根濬源。異日成就必更醇備家之肥。國之福也。是則尤某之所厚望也。錢唐陳文述謹誌

  △塾中條例

  一塾中生徒。先令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一切衣服冠履飲食言語。悉遵朱子童蒙須知。不率教者即行戒飭。

  一每日早晨入塾。即向 先師位前叩禮。放學時一揖而退。在家問安侍寢坐立行動一切儀節。須時加訓廸。俾知恪守。

  一塾中先備小學七種。一三字經、一感應篇、一陰騭文、一覺世經、一文昌孝經、一朱相廬家訓、一呂子小兒語此七種皆醇正訓戒善書。可先令生徒熟讀之畢後方令讀四子書每讀一種。即為明白講解。切不可以其童蒙而忽之。

  一日記故事最為啟蒙善本。務須每日講說一二條。使之覆講。近時又有學堂日記學堂講語等書。皆孝子悌弟善惡果報故事。均宜日與講觧。俾知終身佩服。

  一董事每於朔望。到塾稽查功課。各生所讀所講。按名攷其生熟勤惰。如書不成誦講觧差錯者。將本生名下記過一次如二次不改。分別責處。如有能熟誦能講說。早夜勤劬舉止端重者。臨時酌獎花紅。以示優異。

  一生徒在塾。應先生訓教。出塾應父兄管束。不得以塾外瑣事凟師其或該父兄攙越功課。被責護短。及生徒年長好鬥好賭欺凌幼穉屢戒不改。又或無故不到屢次告假者。即行斥退。

  一先生功課之外。凡筆墨及瑣屑事概不應酬。以節勞煩。至司董人等非有塾中公事。不得在塾久坐。致令曠功。

  一淫書小說。不許入目。倘家有其書。務今取出燒燬淨盡。庶免貽害。

  △附朱子論定程董二先生學則

  凡學於此者必嚴朔望之儀

  其日昧爽值日一人主擊板始擊咸起盥漱總櫛衣冠。再擊皆著深衣或凉衫。升堂。師長率弟子詣先聖像前再拜焚香訖。又再拜退。師長西南嚮立。諸生之長者率以次東北嚮再拜。師長立而扶之。長者一人前致辭訖。又再拜師長入於室。諸生以次環立再拜。退各就案。 【 今擬諸生拜師開學及放學行四拜禮。諸生相對行二拜禮其朔望則行二拜禮、諸生相對一揖、】

  謹晨昏之令

  常日擊板如前。再擊諸生升堂序立。俟師長出戶立定皆揖。次分兩序相揖而退。至夜將寢。擊板會揖。如朝禮會講會食會茶亦擊板如前。朝揖會講以深衣或凉衫。餘以道服褙子。 【 今擬師長出戶率諸生詣 先師前焚香行二拜禮。退入講堂、然後諸生向先生一揖、次分兩序相揖、】

  居處必恭

  居有常處序坐以齒。凡坐必直身正體。毌箕踞傾倚交脛搖足。寢必後長者。既寢勿言。當晝勿寢。

  步立必正

  行必徐。立必拱。必後長者。毌背所尊。毋踐閾。毋跛倚。

  視聽必端

  毋淫視。毋傾聽。

  言語必謹

  致詳審。重然諾。肅聲氣。毋輕毋誕毋戲謔喧譁。毋論及鄉里人物長短。及市井鄙俚無益之談。

  容貌必莊

  必端嚴凝重。毋輕易放肆。毋粗豪狠傲。毋輕有喜怒。

  衣冠必整

  毋為詭異華靡。毋致垢敝簡率。雖燕處不得裸袒露頂。雖盛暑不得輒去鞋襪

  飲食必節

  毋求飽。毋貪味。食必以時。毋恥惡食。非節假及尊命不得飲酒。飲不過三爵。勿至醉。

  出入必省

  非尊長呼喚。師長使令。及已有急幹。不得輒出學門。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入不踰期。

  讀書必專一

  必正心肅容記遍數。遍數己定。而未成誦。必須成誦。遍數未足。雖己成誦。必滿遍數。一書己熟。方讀一書。毋務泛觀。毋務強記。非聖賢之書勿讀。無益之文勿觀。

  寫字必楷敬

  勿草勿欹傾

  凡案必整齊

  位置有倫。簡帙不亂。書篋衣笥必謹扃鑰。

  堂室必潔淨

  逐日值日再擊板如前以水灑堂上良久以帚掃去塵埃。以巾拂拭凡案。其餘悉令齋僕掃拭之。別有污穢。悉令掃除。不拘早晚。

  相呼必以齒

  年長倍者以丈十年長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爾汝。書問稱謂亦如之。

  接見必有定

  凡客請見師長坐定值日擊板諸生如其服升堂序揖立侍。師長命之退則退。若客於諸生中有欲自相見者。則見師長畢。就其位見之。非其類者勿與親狎。

  修業有餘功遊藝以適性

  彈琴習射投壺各有儀矩。非時勿弄。博奕鄙事不宜親學。

  使人莊以恕而必專所聽

  擇謹愿勤力者莊以臨之恕以待之。有小過者呵之。甚則白於師長懲之。不悛則稟師長遣之。不許直行已意。苟日從事於斯而不敢忽。則入德之方庶乎其近之矣。

  道不遠人。理不外事。故古人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訓導整齊之者。莫不有法。而况家塾黨庠術序之問乎。彼學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謹言信。羣居終日。德進業修。而暴慢放肆之氣不設於身體者。由此故也。鄱陽程端蒙與其友生董銖。共為此書將以教其鄉人子弟而作新之。蓋有古人小學之遺意矣。余以為凡為庠序之師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則所謂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將復見於今日矣。於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豈不美哉。淳熙十四年丁未十一月甲子新安朱熹書

  △江陰恤孤義塾憲示(道光二年)

  江陰縣正堂金為勸建恤孤義塾以維風化而儲賢才事據紳士鄭經等稟稱地方義學之設。所以培養寒微玉成善類經前憲陳出示勸建纂入縣志嗣以移署淮南監掣輟而未作現經他邑風行著有成效急宜籌勸創建義塾竊念寒微之苦莫甚於孤兒成立之望莫切於節母婦人以夫為天節婦以子為命凡學一技必當識字苦節望其子讀書顯揚次之謀生為急但其指頭所人度日己艱脩脯待謀攻書不易聽鄰童誦讀似箭攢心任孤露嬉游如鍼剌背即或吞饑忍凍累寸積銖幸有修脯可供又苦衣裳無措迨至破帽遮頭短衣蔽膝謂此煢煢可期入塾矣乃所天既隕事必求人傳說稍遲門徒己滿屢年癡想終至蹉跎薄命孤兒真堪痛哭此節婦望其子讀書之切而其子不獲讀書之苦誠有目不忍睹口不忍言者且敬節恤孤周其衣食固在所當先而惟特設義塾則不獨恤其身并恤其心不獨恤其一生并恤其先世後世誠使延師善教之時即在周恤飢寒之後俾孤與孤處類相憐憐相識識相奮則賢達出其中科名出其中文人藝土出其中即不然苟得一技謀生熟知禮義激發天良節毌賴以終身孤子不入非僻其成就非不可必得之事則興舉豈迂闊可緩之圖籲懇諭董妥議章程以期有利無弊久遠遵行一面出示勸捐興辦等情到縣據此查義學本屬善舉而於窮婺苦節之子尤當憫恤該紳等計及於此殊見實心求善深堪嘉尚除諭董妥議章程具辦外合行出示勸諭為此示仰闔邑紳富士民人等知悉務宜踴躍輸捐共勷善舉庶得經費充足俾窮兒孤子不致失學是則造福無量矣本縣實深厚望焉切切特示

  △恤孤義塾對聯(江右陳延恩撰)

  江右陳延恩撰

  枵腹忍須臾過午漫呼兒餓   地下有人思結草

  愁顏勤勸解入門先問娘安   年來此舉抵培松

  汝母喫盡萬苦千辛頻年忍凍耐飢活兒命強留世上

  諸孤快須用心努力他日建坊旌節報娘恩全在書中

  缺憾補天安定同時此一席不在治事說經以下

  孤寒生路考亭如睹廣萬間應列鵞湖鹿洞之旁

  ○粵東啟蒙義塾規條

  卷十之四

  械鬥。大惡俗也。小嫌細故。動輒紛爭。一鬨之頃。殺人盈野。有心人無不思有以挽之。而苦無善法。義塾者。洵化民成俗息爭弭釁之上策也。述粵東啟蒙義塾規條。

  粵東創建啟蒙義學引

  粵東議設啟蒙義學規則

  啟蒙義塾總理司事年節告神明心疏

  △粵東創建啟蒙義學引

  今夫風俗至極敝之時。非得有心人力圖挽救。則敝俗之日甚一日者。其流極將更不可問。顧挽之於己成之後。終不如挽之於未萌之先。風俗之敝。至閩粵間鬥毆一端。可謂無以復加矣。或微嫌細故。即啟爭端。意氣憑淩。兩不相下。輒至聚眾對壘併力鬥毆。一閧之頃。殺人盈野。固已慘不忍言矣。况乎官案株連。厥費更鉅。有家資累萬而轉眼傾盡者。有爭訟不勝抑鬱隕命者。有牽涉波累革功名繫狴犴者。甚至有以祭田千百頃賄賂買兇者。種種貽害。書不勝書。事後悔生。惜乎已晚。局外者咸笑其愚。局中者執迷不悟。推原其故。總由讀書者少。氣質用事者多。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其所由來久矣。此桂林相國。所以隨處倡興義學。以為治化之源也。粵東義聞素著。敵愾之餘。人人思奮。而鬥毆一端。久成習俗。尚難遽化。有心人無不痛心疾首。欲有以挽之。惟挽之之方。不有以清其源。必不能遏其流。義學者息爭化鬥之先著也。何則。蒙以養正。聖功也。蒙養之不講。少成若性。長大斷難驟變。惟孤寒子弟無力從師自幼嬉遊。習成獷悍。以強為勝。雖有循良子弟。不久亦與俱化。則義學之設。非此日挽回敝俗之切務哉。玆擬啟蒙義學規條一冊。本桂林相國遺規。稍加變通。附以訓蒙詩歌彙成一帙。付梓廣佈。以為鄉閭矜式。吾粵多好義士。凡有善舉無不踴躍急公。一揮而集。惟茲義學。尤為化俗導蒙急務。吾知有心人無不共願玉成也。况今年欽奉上諭。有深明大義。有勇知方。由化導之神。亦係天性之厚等語。天語煌煌。所以嘉美粵民者。亦己至極無加矣。凡我粵民。宜無不人人感泣。自宜率其子弟。互相教育。俾童年習知禮讓。慷慨捐助。略省浮靡之費。作為有用之資。各就鄉隅創設義學。於以化羣蒙而成善俗。庶不負天子綸褒遠民之至意。為國家養人材。即為地方消戾氣。俾千百年來極敝惡俗。轉移一旦。其造福於吾粵者。豈有涯涘哉。是為引。道光己酉嶺南吳氏書於長松草堂

  △粵東議設啟蒙義學規則

  建塾之初。首先經費。我粵人多好義。每遇一切公事。皆踴躍輸捐。義學一事。尤為轉移風化極大善舉宜無不人人樂助。故有力之家。固當慷慨助捐以為之倡。即中下之戶。亦當勉力協助。共種福田。或捐銀錢。或捐田產。或捐房租。或出心力。互相勸捐。庶幾集腋成裘。勤襄善舉。其銀錢存項。則或存當舖生息。或置產收租。均可以垂永久。

  一我粵各鄉多有香火廟。其中或有經費充足。每年出息。少至數百金。多至數千金。向來皆為父老鄉人宴饗之用。餘則留作爭訟之需。夫訟則終凶。以正經公項而耗費於意氣之私。留之者其機兆巳属不祥。實為可笑。竊意父老鄉人。如果明白大義。斷不至貪口腹而好興訟。總由相沿成習。一時難於驟變。但得本境賢明公正紳董。力持公議。開導同人酌分廟中經費十分之五。興建義學。吾知善有同心。樂從者必眾。况義學既設。子弟皆知以禮讓相先。爭訟之風自然頓息。靡費既少。此項正可留為義學之用。如經費果裕。則各種善事。皆可推廣興辦。倘有心懷私見。多方疑難阻撓善舉者。背理喪德。惟神是殛。

  一設塾地方。隨地酌度。城廂經費易集。創建固所不難。且各善堂中添附亦属甚便。鄉間籌費不易。倘先建塾。以土木之功耗費正項。恐財力已竭。而開塾經費反致不足。宜先就地方公所。或鄉約或菴觀或廟宇打掃空屋幾間。附設幾學。以公濟公。實為兩便。或每族公祠中。族長族正公議。酌分烝嘗餘項。或合族另捐。擇族中貧寒子弟。就公祠中開設義學尤為敬宗恤族厚誼。族之賢明者。定當樂於成就也。

  一我粵廣州係属省垣。地廣人稠。建塾地方。城內則新城舊城。須各門分設。城外則東南西北關。必擇適中之地分設幾處。其餘各外府州縣城鄉。各視地方情形。廣設義學總在各處有心人隨地酌奪。

  一各鄉設塾。如西樵沙灣兩龍小欖等鄉。煙戶萬計。其中無力讀書者正復不少。設塾必分各約。方能周恤貧寒。其餘中鄉宜各設一塾。小鄉則或合三四處共設一塾。但鄉間集費殊難。不能與省垣比較。雖有二三殷富。賢愚不等。其賢者自能竭力助捐。其愚者多牢守慳囊。視財如命。不特不肯輸捐。反致暗生謗議。大碍義舉。然有志者事竟成。如各鄉得同志數人。竭誠興辦。總能成就。創議之初。即宜標貼長紅於鄉約門首。或社學之前。請眾公議。照外省義塾勸捐例。有田者按其畝數抽分若干。既可安貧保富。又可積德累功。即慳吝者當亦自知醒悟。樂助其成。庶幾經費充足。善舉不愁中止。

  一各鎮碼頭設塾。如□山陳村江門西南等處。係貿易通衢。五方雜處。教化尤不可緩。倘有好義之士。首肯克己解囊。慷慨捐提。力勸各行按貨捐厘。助成義舉。栽培一方孤寒子弟。實惠及人。比尋常善事。功德尤勝百倍。一切營運自獲吉祥。此明去暗來之定理也。

  一捐資贊成義學。多係實心好義之人。塾中例應供奉長生祿位。其捐數最多者居中座。次者居左。又次者居右。并書明捐數勒碑其中。以垂久遠。每逢開館解館暨各捐主生辰。總理衣冠。率各學生詣長生位前焚香拜跪。藉以報答造就之恩。

  一義塾既設。必公舉一殷實公正之人為之總理。執掌經費存項總賬。更擇一老成練達者為之司事。主管塾中一切事宜。登記出入。每月一結。總理必親自會同各紳士過目。其勸捐集議。則凡属同心均宜襄辦酌定。務要平情熟議。以期共濟。切勿各懷意見。致滋異議。每歲臘月。總理暨司事將一年出入總賬用黃紙一一書明。會同本地紳衿耆老。衣冠詣本境香火廟書疏一紙。凡會議者各各署名畫押。并出入總賬。拜焚 神前爐內。同明心跡。以示徵信。

  一義學為轉移風化培植人心而設。則延請塾師。尤宜慎重。師道立則善人多。所係正非淺鮮。倘徇荐者情面。不知慎擇。濫送聘書。既誤公事。又誤人家子弟。此中造孽不小。必擇人品端方。學問通徹。不嗜煙賭。而又不作輟不憚煩。勤於講解者。方足以當此任每塾視學生之多寡。酌請塾師幾位。分童教授。既請之後自宜致敬盡禮。不可忽慢。斷不可容情在先。貽誤在後。致有名無實也。

  一入塾子弟。自七八歲以上。十四五歲以下。俱准報名。先儘孤子以示敬節恤嫠之意。次及赤貧。每塾子弟以十一二人為率。極多不得過十六人。至生徒在塾規矩。洒掃應對威儀禮節。在塾師教導有方。自能一一就範。茲不多贅。

  一供膳宜隨地裁酌。經費稍裕。則生徒自可在塾留膳。每日兩餐。宜從儉約。每月給食猪肉三次。略潤腸胃。如不願吃者。照數折錢。如有欲將猪肉懷歸奉其父母者。亦見孝思。聽其自便。至塾師暨司事同餐。菜餚亦不妨從儉。如經費未足。生徒固不能留膳。即塾師司事亦不妨包膳。聽各人自便

  一入塾生徒。皆係貧寒之家。衣衫鞋帽。多恐不周。襤縷情形。亦堪憫惻。如經費稍充。宜每人為置衣衫鞋帽一套。以示鼓舞。

  一塾師每日辰至申歸。各童亦辰集申散。每月只可解館三日。倣古人休沐之例。此外必應在館。其功課勤惰。塾師設簿登記。如生徒中有勤於誦讀。循規蹈矩者。另為記名標出。逢節總理察看。酌賞紙筆果點等物。以示優異。

  一入塾生徒。倘有違逆父母。兄弟相爭。及出口罵詈。與人毆鬥者。必從重朴責。并宜罰跪一日。以儆將來。又或坐立歪斜。動輒嬉笑。交頭講話。衣履不整。戲弄頑耍。對北及日月神聖師長前唾溺。及裸露仰臥。不凈手翻書。種種失儀。大乖學規。必宜管朿痛戒。至於擒拍蝴蝶蟬蠅諸蟲。踐踏蟲蟻。愛折花枝。亦違天地好生之心有傷元氣。并恐自幼習慣。長大時熾其殺心。宜早為訓飭。勿蹈惡習。若夫見字必拾。見粒必惜。尤為本分事。有關一生祿壽。自宜時時諄告。

  一省垣正月間。近縣年幼子弟為傭工之計。皆集於長壽菴前名曰住年。又俗稱偷家財。此等風氣。他處所無。如果實係貧寒子弟為勢所迫。亦出於不得已。乃竟有家非赤貧。亦來此中者。得錢能有幾何。而忍害其子一生大事。殊為愚拙。故凡親戚隣里須互相勸諭。苟非迫於餬口。宜勸其入塾讀書。以求明白道理稍長時。一切經營技藝皆可謀生。即寫一家信。看一契票。亦可不必求人。何可使有用之材。早送入卑汙之地。令其終身夢夢也。如能於正月間公請有品學之人就長壽菴前宣講聖諭。化導愚蒙。俾知王法天理。格其非心。更為善舉。

  一義塾之設。專為貧戶童蒙。若徧讀經書。非但力有不能。實亦迫不及待。宜將明白顯淺之書。先為訓讀。並屬塾師隨口講解。先讀新刻續神童時、 次及續千家詩、 感應篇、 陰騭文、 文昌孝經節本、 覺世經、 朱子治家格言。讀畢後。方讀四子書。每逢三六九午後塾師宜將學堂日記講解一二條。諸生還立拱聽。俾童而習之。先入為主。終身佩服。自有實效。所以然者。以此塾祗為貧寒子弟略知為人道理而設。故所定章程。未遑謀及舉業。如有穎異之資。應即另行提出。格外栽培。

  一鬥毆之風。由於讀書者少。若自幼責令讀書。使略知大義。則耳濡目染之餘。自足以化其暴戾之心。而柔其兇橫之氣。并得賢塾師勤勤講解。使知顯有王法。隱有天理。則長大時凡遇爭端。必能自甘退讓。并肯力為排解矣。潛移默化貴在童年。義學興而吾粵千百年來紛爭敝俗。不難消化於無形。造福何可限量。右悉採桂林相國所垂啟蒙義塾條例而稍加參酌。草成是編。其中倘有未合之處。還望 高明重為裁定。儘可隨地變通。因時制宜。以期斟酌盡善。

  又吾粵近時多溺女之風。計一邑中每年溺死必以數千計。此風關係人命。大傷天和。有心人無不欲有以救之。而苦無善法。若得多興啟蒙義學。則童年習聞救嬰戒溺善惡果報。可并其家人歸子而感化之。則惡俗可以漸回。而生命之保全者無量矣。事關人命。言之惻然。願有心人并起圖之。

  △啟蒙義塾總理司事年節告神明心疏

  道光某年 【 干支】 某月 【 干支】 朔越幾日廣東省某府某縣某境啟蒙義塾總理 【 某人】 司事 【 某人】 等齋沐叩首尊神之前曰。易俗移風。首先立教。秉公仗義。尤斥欺心。惟神體上帝心。贊天子治。彰善癉惡。洞幽燭微。境內設立啟蒙義塾。賴眾紳耆率善士捐輸。塾師諄誨。司事協力同心。茲屆年終報銷。開明進出清賬。懸掛本塾門首。謹照錄一通。陳求神鑒。如有分釐侵蝕。罰及己身。禍延子孫。庶幾眾信奉行。永垂善舉。謹告。

  義塾既設。全憑塾師能善於教導。則一塾生徒均受其益。教成多少好人。倘奉行故事。懶於講說。則一塾生徒。均為所誤。在師固造孽無窮。即在董理司事諸公。不知擇師而教。徇情濫請。以致善事有名無實。誤人子弟。造孽亦恐不少。是故延師一事。最宜審慎。倘不善教導。即應辭卻另請。至為師者既應其聘。尤當勤勤懇懇。多方開導。總以教子弟學做好人為第一義。至鬥毆一端。尤為設塾本旨。更宜明白講諭。曉以王法參以報應。使童年目染耳濡。長大時自知戒懼。塾師之造大福者在此。即董理司事之造大福者亦在此。可不勉哉。

  ○變通小學義塾章程

  卷十之五

  □塾□培植貧寒子弟。為功甚大。而人皆畏難自阻者。以日久費鉅難以為繼也。顧時日可久亦可暫。經費可大亦可小。得簡便法。而義塾在在可立。閭閻無不教之子弟即鄉曲無埋沒之人材王化之行其在此乎述小學義塾章程

  小學義塾啟

  訓蒙記事

  簡便義塾說

  規條

  附餘論

  跋後

  附各塾師文昌會立願疏式

  △小學義塾啟

  古者黨有庠州有序。睦婣任卹之化成。而閭閻無不教之子弟。所由治化烝烝。臻乎上理也。後世此道日荒。不免視教化為緩務。而孤寒子弟。遂至終身夢夢而莫之教。即有好行其德者。為義學之舉。又大抵設在都會。其山僻村野。或數十里。或數百里。不及一見原其故。實以經費甚繁。動需千百是以有心無力之士。往往畏難中止立法詳備則繼起為難亦勢之無可如何者坐使聖賢義味不獲使孤寒子弟略與共嘗。良可慨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聚千百萬不教之民相聚相處非世教之大可憂者乎士為四民之首讀聖賢書。均有先知先覺之責。乃貿貿然與庸眾同其芻豢坐視世教之敝。而曾不少為措意。將天地生材之意謂何。亦甚負朝廷崇儒養士之恩矣。夫法可變通。曷弗舍難而赴易。事求簡便。何妨避重而就輕。若必以經費難籌。而遂付之不問。將窮鄉編戶。千百年竟無義學之興。世風何自挽人心何□正耶。今於先輩遺稿中得一至簡至易之法。名曰小學義塾無論城市鄉村。處處可行。人人可辦。時時可舉。久久可通。功祗爭一月兩月之間。效可收千人萬人之眾。權宜方便。廣大圓通。節寒士之束脩。亦可溥小雅菁莪之化。出匹夫之口舌已無殊。遒人木鐸之廵當亦有心者所樂於從事也。此啟。

  △訓蒙記事

  予嘗詢一鄉人曾讀書否。其人曰。曾入塾五年。問以塾師曾訓汝做人道理否。曰未也。不過日讀四書一首。寫字數行耳。又問開蒙時。先讀何書。曾讀孝經小學。弟子職否。曾講說日記故事二十四孝否。曰未也。啟蒙時先讀神童詩。千家詩。以後即讀學庸論孟。至於孝經等書目且未見。又問能明學庸論孟道理否。其人笑曰。當時先生初未嘗為我講解。我何能明白。迄今句讀(已)[近世鄉館大率]大半忘卻何(論)[如此可勝浩歎]道理耶。予曰然則子入塾五年。竟全未得讀書之益耶。曰誠然然我在塾五年。固未得益。卻得益於兩夕之深談令人沒齒不能忘。是則我之恩師也。予詢其所以則曰我出塾數年後。頑鈍猶有童心偶往丈家有事信宿下榻書齋。伴西席陳先生。先生固老成人善教誨。為我談古今孝子悌弟。及善惡果報事。教我如何事父母。如何待兄弟。如何治家。如何處世。以及立身擇友之道。而統貫以兩字曰天理反覆詳明語甚懇切我偶有一言近理處。先生極口贊歎。以為可教。我始恍然如夢初醒。覺前此所作事。都不可對人。愧汗無地。次夕又授我小書一本。係先生所手抄中多詩詞。語極粗淺。大約言孝弟忠信等事。並略為講解。命我讀。我即歡喜領受歸而日夕讀之奉為至寶自是乃恍然於為人之道。有如是其不可苟者。深悔從前之肆無忌憚。而猶幸今之所遇為未晚也。予曰。然則子讀書五年。曾不若兩夕之講解耶。曰是固然也。設不遇陳先生我今日正不知作何等人耳。予用是憮然曰。甚矣。苟得其教無物不成。苟失其教無物不敗。有是哉。蒙養之初。其關於教者之善不善有如是哉。竊念近世塾師。限於積習開蒙即訓。學庸於古者小學之教。已漠不過問其上者高視濶步聰明。自負即有淺近詩歌足資童蒙啟發者。又多不屑教讀其庸庸者則又墨守成例。千字百家神童千家詩之外。不敢稍改舊章。說到講解。則又以為童蒙何足與於此。試問啟蒙一道。豈徒識字而已乎。但知識字而不知為人之道。則識字適足以濟其為惡之具耳。嗚呼。蒙須發也。不與講解蒙何自發彼貧家子弟終身成敗。多係此二三年中。必待二三年後。始與講解。彼早巳無力罷讀改業他徙不及領教矣。塾師不教。更有何人與教。無怪乎終身倀倀。全不知所以為人之道。雖讀而一如未讀也。或曰。為人之道。聖賢經傳。至詳且備何又他求。予應之曰。讀書而能明經書之理者。百人中不得一人。大抵一二年三五年即罷業。四書多不能竟讀。且聖言幽遠即與講解亦驟難明白。此呂叔簡先生所以有小兒語之作。程子所以思別欲作詩以教童子也。茲冊簡便義學即宗此意但以教導做人學習小學規矩。而四子書姑緩待。非求速成實。欲使貧家子弟略聞聖訓。且以節經費便舉行耳。地方有心人能隨處設法。實為近今切務。否則有力好善之士專請老成善教之師。就四方周流行教。於以啟廸鄉愚。誠近日人心風化一大幸也。草茅私議敢與高明證之 【 附註予又問鄉人。子所遇陳先生。近日光景若何。鄉人曰。陳先生因善於教導。其學生多有發科甲者。有子三人。皆聰明過人。長與次均巳入泮。邑中某鄉紳聞先生名。厚禮請去教子今大約巳六十餘歲矣。予於此益嘆天之報施真不爽也陳先生於所遇少年能不憚煩勞。善言相朂。則其平日塾中之所教可知以善教人。天即以佳子弟報之。予又卜其子孫之昌大正未艾也人亦何不學陳先生耶。】

  △簡便義塾說

  或曰學須日久漸摩茲以兩月為期。母乃為時太蹙。此言誠是然此固為經費難籌。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如經費能裕。則一年二年何妨延久。否則與其待經費之充。數百年不能興舉義學。何如因陋就簡。且以二月為期為隨時可行也。鄉約一日半日之講說。尚足以感動人心。况以二月之久。耳濡目染豈不能感化二三者。貧家子弟無力讀書。求一二日入塾習禮。且不可得。以入塾二月者較之不遠勝耶。鄉塾教法不善。讀書二三年。初未嘗為之講解一二。茲則兩月中。專以講解教導做人為主。則一二月之為功。不遠勝於讀書二三年者耶願有心世教君子。即此簡便易行之法。先為籌辦。萬勿過求體面。使人人畏難不行。道謀不成。適以阻善。時不我待。切勿坐失善緣也。

  古者冠禮曰。棄爾幼志。順爾成德。此是做人一大轉關。今無此一關。則幼長之交。更無人為之警策。僧家受戒。以四十九日為期。所以教習僧規使知防範。有根器者從此便能一超直入。故開堂放戒。為僧家大道塲今此義學亦即此意。顧受戒者多在壯年習氣巳深驟難變化。故受戒而能守戒者。十人中難得一二人。今此教法。先在發蒙。譬如農田。下種即布良苗。枝葉漸繁。彼荑稗自難容入。先入者為之主良不誣也。否則必待其長而始教市井浮薄之行鄉里頑梗之風盈耳充腹熏習者無一善狀直不啻良田早種荑稗枝葉繁盛。其勢已張雖有良苗無從下種非田之有美惡。實布種之早失其次也。教子弟者。萬勿以童蒙不足與講說。而坐失可教之時也。

  是舉經費。每二月以十餘千文為率地方好善者。可捐則捐之。族中公項。可開銷則開銷之。否則或有欲陰行善事。或紏數人集成經費公請一老成善教之師。周流各鄉各圖以次興舉。能得地方好善之士。隨地照辦漸推漸廣。其有益於人心風化者。當必不少。今人誰不思培植子弟。顧培植貴得其要。古人云半積陰功半讀書欲積陰功須力興此舉。近世有力之家。不惜金帛。聘請名師期教成其子弟。而子弟終未見其日有進益者。非必師不善教。實為父兄者。不知積德以培植之也。夫種瓜得瓜種荳得荳。欲教成自家子弟宜以教成他人子弟為之引。教他人子弟。如尋常義學。不知教成其為善人。仍無實濟。惟此舉則費小功大。見效最速。在有力之家。每歲多用一聘師之費。亦屬無多。而在鄉則可分設五處義塾。可教數百孤寒子弟此外聽講之人互相傳勸。又可感動千萬人。陰德之積。孰有大於此者。教成他人子弟。即教成自巳子弟。天道無差報施不爽。况教成人家千百子弟。而自家子弟反不能向上發達者。吾未之見也。而且地方既有此感化。不肖者亦聞風知愧。孰敢有牽引吾家子弟誤入邪徑者。良心到底人人皆有。我有教澤及人。則吾家或一旦有事。更可得意外護持之力。必無有暗中挑弄傾害圖謀等事。為他人計即為子孫計。為身家計一舉而數利存焉。且即不必論報施之理。而蚩蚩愚民。因失教而陷入下流。亦仁人君子所惻然不忍坐視者。則此舉何可一□緩耶。

  天下善舉。大都畏難中止。為一事動須數十百金。自然人人開口說難。是舉則至簡至便。隨地可成。能得邑中賢父母賢廣文及賢紳士垂情風化會同商辦。或先出示勸諭各圖分董辦理。可合城鄉遠近一時並舉。不及一二年風氣定能立變從此觀感奮興漸推漸廣上以輔聖天子維新之化。下以啟諸蒙士向善之機。師道立則善人多。洵天下蒼生之福也。世有主持風教大君子能登高提唱者乎。雖為執鞭所忻慕焉。

  △規條

  是舉因近時義學奉行故事。且費鉅難行而起蓋學者所以學做人之道也。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讀書而不知做人之道。雖讀十年何益於已故是舉專以教學做人為主。與義學舊行規例迥別近時義學大率踵事增華過求體面。但以功名之成否為實效。初不以教學做人為事。殊不知功名之成否自有天定。苟其人應有功名即無義學亦必有委曲成之者。况教成功名。而不能教成其做人。則其人將以功名為護符適足為造罪害人之具。則教成功名未足為功德也明矣。苟能教成其做人。則終身即無功名而其祖宗感之。子孫賴之。一身榮之其為德已不小。得天下多一好人。即為天下少一惡人。况一人為善。更可感化數十百人善氣彌綸無有限量則教之者造福亦何可限量。且使即不能為善人。而因吾之教而少作幾件惡事。少害幾个平人。亦是義學明效則教學做人。何可一日緩耶。義塾既專以學做人為主。則一切訓蒙舊章。斷宜加一番整飭爰本古者八歲入小學之意為宗。務於兩月中。將立身處世之要。切實開導。並須嫻習子弟規矩庶蒙童先入為主。長大有所法守。特列規條如左

  一立義學向來必多集經費誠以延師必數年訓徒必數載。費用有增無減。事期經久。故倡始為難茲則事事多從簡便訓徒以兩月為率。生徒約以二十人為率。或一師周流各鄉。或每鄉隨時興舉。每舉經費不過十餘千。名為簡便小學義塾。向來一塾之費。可分作互塾。向來訓數十人之費。可分訓數百人。而究其實效。則向來入塾。數年不見心地開明者。此則二月後即可了。然於為人之道事半功倍識者自能立見。

  一是舉隨地可行。宜擇地方公所三數間中供聖位牌。并擇二三老成人料理董事。公請一老成有品能講說者為之師。 【 更宜請一教識方字習句讀把筆教字者為師之佐。】 供膳每日每人約六七十文。即可托廟丁僧家束脩酌送二月畢事約費十數千為率。一切虛文都從減省。

  一塾中設立冊簿一本。登記生徒姓名功課。及平時功過先期凡貧家子弟力不能從師者。悉令入塾讀書。其有曾經入塾。或現從他師。而父母願令入塾習儀者亦聽。但須約定。既入塾後。此二月中。乃一生成敗所關。須聽先生教責。不得姑息。亦不准告假。有過亦不得代為遮護。庶內外交督相與有成。

  一開塾苐一日聖位前宜遵行釋菜禮。即可教習拜獻之儀。塾師及董事。各肅衣冠拈香以次行三跪九叩首禮。生徒旁立肅觀。獻茶一。酒飯各三。獻畢。然後令各生徒行禮。不能行三跪九叩禮。即用四拜禮亦可。地方士民有願與習禮者。亦衣冠行禮。禮畢茶敘片刻各相揖而退。

  一每日入塾。即向聖前焚香叩拜。揖禮先生。先生問生徒中。或有在家不順父母及祖父母。以及兄弟姊妹。爭論有無。打人罵人。及頑戲狂奔。輕傷物命。不惜字穀。爭論吃物等事否。必令互相覺發。無相容隱。有則責令速改。不改即與朴責。或罰跪香一炷。必自願改過求寬而後已。如有循規蹈矩不犯諸過者。另立賞格加獎 【 如菓點等類】

  一塾中功課。未識字者先識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學詩。 【 新刻續神童詩。為人道理都已說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續千家詩。及孝經弟子職小兒語各種。如有餘力皆可接讀、其每日講說。則以學堂日記。學堂講語為最。】 務須儘兩月內。訓畢一二本。細與講說。一面懇切訓誨教以身體力行。照所讀之書做人。方不差誤。午後把筆學寫格言仿本百字。每傍晚必講說做人道理二三則。使之互相覆講。

  一每日天明即起。必先在父母前揖稟。洒掃家庭內外。然後入塾。無父母者。必向祖位前拜稟。洒掃一例。到塾時先於聖前先生前謁禮。然後輪流灑掃。整几拂案。讀書聽訓。須靜寂無譁。不得多言喧鬧。坐立尤須端正切戒歪斜。每歸用膳。總須為父母捧粥飯各一次。晚歸。必向父母兄長伯叔姑嬸前作揖呌應。無父母者。亦令其向家堂祖先位前。作揖告歸。如墳墓不遠。朔望必到墳墓揖禮告稟。如有不遵此訓。即罰令跪香一炷。父母亦不准代為討情。 【 每早起時。必須呌應各尊長兄弟。路中或遇尊長必拱手呌應肅立。尊長至。雖坐必起立。】

  一每旬另以三八日會講、許本圖父老子弟相率偕來以次向聖位前叩頭。向先生前作揖。然後肅靜坐旁聽講。不得一語喧譁宣講尤須明白顯豁。不宜參入文字話頭。如家常說話一般能參以眼前果報尤為易入。對症發藥。雜以機趣。動以天良。感化最為神速。

  一子弟入塾例必具贄見之儀須囑。每人擕家中所有殘棄字紙。并婦女夾鞋樣書簿一本。并路途所拾棄字。作贄見之禮。此外老幼願來聽講者。及必須每人自帶零棄字紙。作聽講之贄。不特可使知師道之尊。并可使地方老幼男婦共知惜字之道。

  一每月必宣講鄉約一次。定期月朔。即於社廟寬廣公所。董士耆老等。率同地方人眾。環立敬聽。主講者。登檯宣講。須引古證今。多方鼓舞。凜之以天地神明。惕之以王法清議。庶幾激勵奮發。必有挽回補救之妙。

  是舉一月後可訓畢。續神童詩。即可講畢學堂日記。子弟漸能明白。已勝於讀書四五年。而曾未一日講解者。能至二月所習禮文必彬彬可觀。子弟將所讀書擕歸吟誦及將所聞語互相傳說。可使一方老幼男婦。無一人不聞善言善行。即無一人不在教育之中。一塾二月之功可以化數千人。共聞鄉約而感化者又數千人。從此推而至一鄉而一邑以及他州各府。均得有心人一例舉行將小學鄉約一時並舉。人心自然可正。風俗自然還醇。教化之功於斯為大天下不難平也。士子居一鄉則利及一鄉。正宜於此等處源頭上用意。庶不虛生於世否則閉戶自娛。絕不問戶外事。品則高矣。不過一自了漢耳世間多少閒花草。無補生民亦自慚。每一再誦之輒怦怦心動願與普天下有心人急起圖之。

  △附餘論

  一此舉首在擇師。師道立則善人多。此言良非虛語。故得其師。則一人可教化千百人。不得其師。則車載斗量無有是處。向來義學之所以有名無實者。大都由於為師者不得其人。非請託即情面稍一容情將市井庸劣者亦雜入其間彼不過為糊口而來。何嘗以培植子弟為已任師道既雜則不範不模子弟將何所觀法公事之所以終歸廢弛者職此故耳若擇師能得其人。自不致虛應故事。以兩月為期。在地方同人自當提起精神舍已從公鄭重襄辦每三年一舉可使孤寒子弟。無一人不受教化之益。區區兩月工夫。所費有限有志者當無不樂於從事也。

  一是舉由官長出示。勸諭各圖鄉董。一體興辦。如該圖力能集費。本地有師可請固妙。如本地實無力興舉。則城中紳富好善之家宜公請數師分圖周流開塾。或本圖集資不敷。可用酌補之法。其每塾辦理事宜冊簿。事畢後即送城中善堂。又每開一塾。必須堂董中一人親到塾中考其功課加以鼓勵能公請學官到塾分別獎勸更妙。 【 賢父母於政治之暇以時至鄉召父老子弟溫言曉諭尤為化民妙法最足以得民心】

  一是舉名小學義塾大旨在本朱子小學之意復古小學之教并願凡當世經蒙各館師。互相倡和。以期共輔世教要知習俗移人。賢者不免。向特以世風習慣。積重難返。即有志復古小學。非特物議滋多。即其父母亦不願故開蒙即訓學庸。稍欲改易舊章。即羣相訝怪。其實弟子入則孝一章。明明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此書誰人不讀。此理誰人不明。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始入大學今呼七八歲童蒙而訓之以大人之學一步登天自問亦應失笑今既有人不避迂腐。從流俗沉痼之中。大聲疾呼。勸復小學則凡在有心之士正可乘勢而起隨處將此意提唱務須於子弟入塾開蒙第一年專做小學工夫專訓小學各種書本講說啟蒙日記故事以期先入為主以端蒙養之基此意先儒已多有言之者。其四子書總須在第二三年訓讀。葢功名遲速。自有一定必不為此一歲小學之功遂致躭誤爾中舉人中進士時候也讀書人無不願功名顯達。無不願子孫昌熾亦無不知積陰德以求者。教成人家子弟。做個善人其為陰德孰大於此青氊坐老轉眼白頭為問生平教過多少生徒果成就了多少好人切勿惜此一歲小學之功狃其故習隨俗浮沉而自失積德機會也 【 若以為七八歲童蒙、講亦不明恐日長一日、習染將深、教將不及、】

  一教化必先去其敵近世之傷風敗俗足為教化仇敵者。莫如淫書唱本。及淫邪雜劇。男女彈唱等事夫教育者煞費苦心不惜財力冀得挽回一二而數卷淫書數齣邪劇數回彈唱。足以敗之而有餘。是故不燬淫書不禁淫戲。則雖有千百明師隨方教戒。其勢總不相敵風俗之壞。伊於胡底。言念及此。更堪痛恨。是故義塾既興必須先將此數端與地方同人嚴行議禁。淫書唱本則隨兒隨燬。淫戲彈唱則永遠不許演唱。如此則教化之敵既除。教化之效自見。 【 鄉間又有淫歌小木流毒更廣見者急宜勸燬並禁子弟不准抄寫永不許學習此等腔調既喪廉恥又損福壽慎之戒之】 第一要務切勿緩圖。

  一近世惡俗莫甚於淹溺嬰女。凶狠械鬥。人命所關。最足以傷天和而釀災刼有此兩月化導。自然漸知改悔。他如宰牛粘鳥竭澤藥魚掘鱔捕蛙羅雀種種殺生害命之俗。皆可漸次勸化。勉其改業俾人人皆有好生之心。不忍於害物者。自然不忍於害人。所以培一方之元氣者。止無限量。

  一近世民間彫弊。大抵由於奢侈游蕩。故教化以勤儉治生為要務。如婚男嫁女宴會游觀飲食衣服。務須敦崇節儉以留餘地。有力者率先倡導。俾人人各勤其業。不致安於游惰。早完國課。同為安分良民。地方自成仁里。

  古者官師教養。人各盡職。故世風不致大壞。今人日趨浮薄以庸謹奉文為稱職。即有一二賢父師講求人心風俗。便羣相訝恮。以為迂濶豈知古聖賢行事。原不肯隨俗浮沉苟能益我國家。何必避人誹笑。此舉斟今酌古。事属可行。可以正人心可以厚風俗。可以廣庠序之教。可以救刑政之窮。孟子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其風不難再見。自此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仁風洽。太和翔。所以佐 國家億萬年太平有道之長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竊願與 當代有心人恊力籌之。

  近世迎神賽會演戲宴飲每不惜錢則此舉乃風教攸関急宜仿辦官紳能登高唱導蚩蚩者自樂於從事也

  △跋後

  予偶在吳門見小伶演劇。觀其步武周旋。雍容揖讓。應絃合節。宛如成人問其年。則長者不過十二三。幼者或十歲左右不等。問習此幾何年矣。則曰百日黃也予訝其名。曰稻中有百日成熟者名百日黃今若輩教習百日即登塲試演。故以為名。吳中清音戲班諸小伶大率如此。問何以能然。曰教之者嚴而有範也。予於是乃益歎人之無不可教在童年更易為力也。夫人而至流為優。大抵皆單門寒戶頑戲無賴子弟耳。乃百日之教。即能登塲演唱應對進退宛如成人。區區庸言庸行。順而導之。又非強其所難。豈必多需時日耶。鄉愚之失教也久矣手胼足胝。謀生不暇。豈有餘力讀書。即讀書矣。又多為庸師所誤。不知約束教導。勉力一二年即罷業做人之道茫乎無知。反學成種種刁頑浮滑一切惡習。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蚩□之氓。縱有天良。早巳汨沒。最堪憫惻。出塾後又無地方老成人講說善言善行時為化導。此世風所以日漓人心所以日薄也。僕鄉曲陋儒。竊不自量。嘗有志小學之教自惟力綿才短。欲興義塾。則屈指邑城大鎮不過寥寥數處。每處所教生徒不過十數人。尚屬勉強支持。何論鄉僻。茲忽得此小學義塾之說。雖不著作者姓氏。而立法簡便。規矩詳明。於古者小學之教。不啻大聲疾呼。期於力挽。一塾之功化周數里。兩月之教範定終身。所費甚小見效甚大。費小則隨地可辦。效大則盡人樂從。私心竊喜。以為化民成俗之要端在於是。幸逢我皇上勵精圖治。振興理學。是舉為下學始基。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或亦教化之一助也急為增酌校訂付諸剞劂。以便流傳。倘得當代大人先生再加裁定。廣為分佈俾薄海內外偏隅下邑。一體遵行。使普天下孤寒子弟失教鄉愚。無一人不被陶成。將唐虞三代之治。不難再見於今日也。則以是為太平之左劵可也梁溪晦齋學人謹跋於尊小學齋

  △附各塾師文昌會立願疏式

  切念某等幸託儒門。幼承師訓。耳提面命感培植於當年茹苦食貧。藉束脩為活計。廼或荒功曠課。半生之孤負良多。或弄月吟風。實地之功脩轉懈。積諸過咎。敢期名列于 桂宮。無限悚惶。每恐災臨於芸館。况逢刼運尤切憂危。念教學之弗誠。致生徒之多誤。明知蒙童求我終身之成敗攸關。無如習俗移人小學之功夫未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况多不堪自問之端立天地間奚以對人尤切追悔無從之懼始悟名塲蹭蹬尤有由招尚虞晚景頹唐禍將難逭青氊坐老朱衣何日點頭白屋窮愁黃榜伊誰居首思懺罪必先補過非立功曷克回天爰敢同矢寸忱供伸微願憐貧戶讀書之苦入塾不過數年憫鄉人賦性之愚講解尤宜及早訓不先乎孝悌何能培厥根基學不切於身心奚自端其蒙蒙自今砥礪。各願勤修。期廻刼海之瀾。皆種硯田之福吐我蓮花之舌敢辭午夜勤勞開伊茅塞之心不負丁年佔畢言能醒世。雖淺近亦何傷。念可。對神。即迂拘而奚害為天地彌一分缺憾即於 國家培一息太和但期激發天良已足導迎善氣庶幾是邦子弟。都成玉琢金相。吾黨人文。從此鵬摶鵲起。或有分非講席。職異師儒。苟存化俗之心。亦植斯文之果。為此擇于月之某日。約集同人恭就某宮齋沐。焚香。恭叩文昌□潼元化帝君慈座下。拜禮 玉局心懺。倡舉惜字紙燬淫書善會。叩首 案前。共堅誓願自今以後。各願盡心教學。實力奉行斷不以初學童蒙不與講教。庶憑晚蓋。冀贖前愆。如渝此盟。惟 神是究伏乞  恩賜鑒格謹疏。

  ○蒙館條約

  卷十之六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夫發蒙。童年治事耳。而、係之曰聖功。則知先入者為主。少成者性。關係正非淺鮮。是在於蒙館師之善為造福矣。述蒙館條約

  訓蒙條約

  續神童詩(梁溪寄雲山人編)

  △訓蒙條約

  子弟讀書。務要讀得極熟。於生書、則限定課程。於溫書、則嚴於背誦。一字不許差落。切勿貪行數之多。

  子弟八九歲稍有知覺。即宜開講小學。雖每日自有講書正課。然宜檢出一二條。與他講究。或感應篇、陰騭文、覺世經、日記故事、果報等書亦好。然須覆講。

  子弟極幼者。每晚、亦講家訓格言。隨其質之高下。即一二行。或兩三句亦好。總以還講為要。

  凡書史中淫穢之事。切勿向後輩談及。詩詞中香豔之句。亦勿選與生徒讀。

  精選古今名人勸孝詩。多則五六十首。少則二三十首。初講字面。繼講意義。使之朝吟夕誦。或亦可觸發其天良。近刻有續千家詩可讀。

  早起必洗手。然後開卷。學徒出恭後。亦必命洗手。然後開卷。

  家塾中、須常懸聖像。俾學徒朝夕拈香致拜。或懸天地君親師五大字早晚作揖。亦可。

  為人師者。切忌誤人子弟。無功食祿。天譴所必加。且訓徒以德行為先。文藝次之。有文而無行。雖得功名仍於處世保身治家之道。一無可取。是亦誤人子弟也。試思之。

  沈潛高明子弟之質不同也。而總宜先教以敬父母。敬伯叔。敬兄長。能遵此者。其在家塾中、自彬彬有禮。不至或慢其師。

  教徒更宜加意者。寡婦之子。單傳之子。及乃父本不識字、而勉力讀書之子。

  子弟讀書。有初則艱於上口。後則漸有會心者。切勿因讀質稍鈍。棄之而不留心。

  教徒須如教子一般。每日自問教子能盡心。教徒亦能盡心否。庶乎不欺。

  每年須將到館日期。逐日記賬。總之多坐幾日。方是體貼人情。

  處館者、固宜不涉世務矣。然自身亦須保養。不可使之多病。益多病。則或作或輟。到館之日必少。即欲盡職。亦焉能盡職。

  塾師偶然解館。屬在東翁。有將子弟之書。抽出幾處。命他背誦。而子弟竟不能背誦者。原其故。由每日專貪行數之多。而其實出於強記也。強記之書。三四日猶可。數日後即背不出。一二月後。竟差落異常矣。故與其於未讀者。務使之多。孰若於已讀者。務使之熟。

  寄膳生徒。為師者更宜經心。葢子弟在家。內有父母。外有兄長。俱得加意管束。而至於附出。則種種託之先生。一出一入。學徒之成敗係焉。豈可不刻刻防閑。

  教徒又宜相體裁衣。在其家為功名計者。固宜多讀經書。或有三年五年。即要經管家務。及學習店業者。則宜每日多限字課。臨帖鈔書之外。或教之信札。或教之帖式。或教之算法。及雜字簿。惟謹守家規。與嫻習禮貌。則士農工商無二理也。

  爾汝之稱豈可施諸尊長。而粗心者往往失檢。學徒初識字時。即以此為戒。

  △續神童詩(梁溪寄雲山人編)

  梁溪寄雲山人編

  天子重英豪 詩書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 為善最為高

  第一當知孝 原為百善先 誰人無父母 各自想當年

  十月懷胎苦 三年乳哺勤 待兒身長大 費盡萬般心

  想到親恩大 終身報不完 欲知生我德 試把養兒看

  精血為兒盡 親年不再還 滿頭飄白髮 紅日已西山

  烏有反哺義 羊伸跪乳情 人如忘父母 不及畜生身

  奉養無多日 錢財勿較量 雙親同活佛 何必遠燒香

  打罵低頭順 糟糠背面吞 但求親適意 喫苦也甘心

  莫說萬千差 爺娘總不差 你身誰養你 禽獸不如麼

  父母同天地 人人各問心 倘將親忤逆 頭上聽雷聲

  兄弟休推托 專心服事勤 譬如單養我 推托又何人

  隨父皆為母 何分晚與親 皇天終有眼 不負孝心人

  孝子人人敬 天心最喜歡 一生災晦免 到處得平安

  人子原當孝 還須新婦同 一門都孝順 家道自興隆

  媳婦孝公婆 神明衞護多 丈夫宜教訓 最好一家和

  兄弟最相親 原同一本生 兄應愛其弟 弟必敬其兄

  骨肉見天真 錢財勿計論 同胞看親面 切戒勿傷情

  式好親兄弟 休將兩耳偏 至親能有幾 少聽枕邊言

  同氣連枝重 休將姊妹輕 倘令情義薄 何以對雙親

  伯叔須當敬 同堂誼最親 居家尊長上 相待貴殷勤

  祖宗雖然遠 逢時祭必誠 求安須入土 墳墓早留心

  夫婦期偕老 平居貴在和 一家相忍耐 得福自然多

  家有賢妻子 夫男少禍殃 水真能剋火 自有好名揚

  宗族宜和睦 鄉鄰要讓推 絲毫□刻薄 怨氣一齊來

  婚嫁宜從儉 休將物力傷 明人暗中笑 何必大排場

  娶婦求賢惠 何須論嫁裝 且留餘地步 日後過時光

  酒肉非朋友 宜防入下流 時親方正士 好樣自家求

  若到為官日 須知報國恩 倘令貪與酷 枉讀聖賢文

  一入公門裏 當權正好修 好開方便路 陰德子孫留

  男女陰陽判 宜求廉恥全 男須名是重 女以節為先

  戒爾休貪色 貪來病莫支 自家有妻女 還報悔嫌遲

  淫亂奸邪事 原非人所為 守身如白玉 一點勿輕虧

  暗地勿虧心 須防鑒察神 念頭方動處 天已早知聞

  積德終昌盛 欺心越困窮 還金兼郤色 第一大陰功

  戒爾勿貪財 貪財便有災 此中原有數 何必苦求來

  財物眼前花 來時且慢誇 細將天理想 勿使念頭差

  酒醉最傷人 糊塗誤正經 况多成痼病 貽患到雙親

  閒氣莫相爭 徒然害自身 善人天保佑 何必鬧紛紛

  鬬氣真愚拙 甘將性命輕 忘身忘父母 不孝罪無倫

  口角細微事 何妨讓幾分 從來大災難 多為小紛爭

  官法苦難熬 相爭手勿交 倘然傷性命 誰肯代監牢

  小怨狂爭鬥 旁人切勿幫 須知人命重 惹出大災殃

  莫說他人短 人人愛己名 枉將陰騭損 况有是非生

  田產休爭奪 空將情義傷 區區身外物 誰保百年長

  爭訟宜和息 官私切勿成 有錢行好事 樂得享太平

  結訟最為愚 家財蕩盡無 可憐忙碌碌 贏得也全輸

  唆訟心腸壞 明明是小人 暗中還取利 壁上看輸贏

  天道最公平 便宜勿佔人 天寬并地濶 何弗讓三分

  謊話說連篇 難瞞頭上天 倘令人看破 不值半文錢

  度量須寬大 將心好比心 量寬終有福 何必學兇人

  君子總虛心 輕狂是小人 回頭不認錯 甘與小人鄰

  財勢難長靠 欺人勿太狂 請看為惡者 那個好收場

  一字千金值 存心莫放刁 有才須善用 勿使筆如刀

  誰保常無事 平居勿笑人 自家還照顧 看爾後來形

  花鼓攤簧戲 人生切莫看 忘廉并喪恥 受害萬千般

  淫戲休宜點 何人不動情 害人防自害 妻女敗名聲

  莫入賭錢場 甘投陷馬坑 終身從此誤 家業必消亡

  火化燒棺事 兒孫太毒心 請君細心想 天理可該應

  溺女最堪傷 心腸似虎狼 結冤終有報 災難一身當

  一樣皆人命 何分女與男 母妻多是女 何以兩般看

  善事諸般好 無如救命先 救人千百命 功德大無邊

  萬物總貪生 須存惻隱心 放生堪積德 祿壽好培根

  滋味勿多貪 生靈害百般 乍過三寸舌 誰更辨鹹酸

  禽鳥莫輕傷 輕傷痛斷腸 殺生多減壽 利害細思量

  牛犬與田蛙 功勞百倍加 一門能戒食 瘟疫免全家

  惜字一千千 應增壽一年 功名終有分 更得子孫賢

  儉樸最為良 奢華不久長 粗衣與淡飯 也好過時光

  靡費真無益 十分體面裝 省來行善事 保爾子孫昌

  急難人人有 傷心可奈何 此時為解救 陰德積多多

  欲望後人賢 無如積善先 臨終空手去 難帶一文錢

  生意經營客 錢財總在天 留心能積德 明去暗中添

  技藝隨人學 營生到處尋 一生勤與儉 免得去求人

  步擔肩挑子 全家性命存 得錢能有幾 何忍與他爭

  更勸上頭人 休將婢僕輕 一般皮與肉 也是父娘生

  強取人財物 良心壞十分 銀錢雖到手 面目不留存

  何苦學兇人 謀財是黑心 青天來霹靂 財去命難存

  負義忘恩者 原來不是人 試從清夜裡 細細想前情

  搬是搬非者 冤家結最深 終須招惡報 拔去舌頭根

  凡事隨天斷 何須太認真 不妨安我分 做個喫虧人

  少小須勤學 安心進學堂 書聲宜響亮 字畫必端方

  言語須和氣 衣冠貴肅齊 好將人品立 方可步雲梯

  年少書生輩 淫書不可看 暗中多斲喪 白璧恐難完

  過失須當改 人生幾十秋 死生原大事 急速早回頭

  字紙棄灰堆 災殃即刻來 好將勤拾洗 免難更消災

  五穀休拋棄 須知活命根 時時能檢點 功德自非輕

  天地須知敬 清晨一炷香 虧心多少事 每日細思量

  同享太平福 人須學善良 倘為邪教誤 何以對君王

  王法宜知畏 奸刁勿逞兇 欺人心地壞 頭上有天公

  共把皇恩報 銀漕須早完 倘然久拖欠 四季不平安

  作惡行兇者 便宜總佔先 一朝災難到 床上悔從前

  第一傷人物 無如鴉片煙 此中關刼數 明者避為先

  詩句神童續 良言值萬金 善人終究好 天理弗虧人

  右詩句句明白顯淺初學讀之可以培養性情開豁心地較之坊本舊刻神童詩似為有益願賢明父師共鑒之